我市将人工智能作为“965”产业链布局的重要环节,先后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、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、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,市委、市政府提出把握机遇、加快布局、抢占先机的工作要求,全市正加速推动人工智能向纵深领域拓展赋能。
一是高位推进,清单化推动工作落实
组建人工智能产业链专班,形成“一周一清单、两周一简报、每月一调度”常态化工作机制。出台《武汉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施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,并分年度制定工作要点。摸清产业底数,绘制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图谱,建立企业库、模型库、项目库、园区库四个培育库。密切跟踪产业发展趋势,印发工作动态21期。更新迭代人工智能支持政策,聚焦大模型、算力、数据、平台、场景、园区等核心要素,提升人工智能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能力。
二是创新引领,体系化夯实转型能力
全市建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创新平台超过80家,其中国家级平台18家。组建产业联合实验室,支持亿咖通、东风集团、长江存储等头部企业组建3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,推动企业向新向高转型。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,落地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、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,聚焦产业需求打造技术产业化平台。建设公共服务平台,联合中国信通院落地工信部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(武汉),降低企业使用人工智能成本。组建重点领域攻关团队,支持丁汉、陈学东、刘胜3个院士专家团队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项目研发,取得阶段性成果。
三是深化赋能,全方位开展应用落地
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要素伙伴计划,推动“紫东太初”多模态大模型与华工激光、东风集团等2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,科大讯飞在代码、工业、文旅等领域正落地行业模型,武汉智能教育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教育领域大模型,打造智能教育教学平台,实现应用案例50余个。支持兰丁、楚精灵等8家单位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揭榜优胜单位,数量位居全国第三。启动中小企业“数转场景荟”系列活动,积极谋划打造人工智能示范场景,推动产业升级。征集遴选发布2024年武汉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31个,打造一批显示度高、创新性强、带动作用好的示范案例。
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,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持续开展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升级。
(本稿件为武汉机关党建网原创,如需转载请与武汉机关党建网联系)
返回顶部
返回顶部